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 > 动态

万赢体育手机网站登录

日期:2023-03-22 16:31:08 来源:万赢体育手机网站登录 字号: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  万赢体育手机网站登录來源:環球人物張富清曾說:“和他們的犧牲相比,我做什么都是應該的!”作者:張丹丹據媒體報道,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老英雄張富清昨夜在武漢因病去世,享年98歲。張富清的名字直到3年前才進入人們視線。2019年9月17日,張富清正式獲頒“共和國勛章”。在8位同獲此獎的老前輩當中,彼時95歲的張富清年事最高,卻可能是最不為人所熟知的一位。沒有人像張富清那樣,在戰場上不懼生死立下軍功,在和平年代絕口不提功勛章,只是埋頭工作。如果不是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,他塵封63年的赫赫戰功可能會一直隱瞞下去。2019年的夏天,在湖北省來鳳縣的宿舍樓里,《環球人物》記者見到張富清老人時,是他在北京參加完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回來兩天后。在北京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握著他的手祝福:“你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!保重身體,健康長壽。”張富清端坐在我們面前,先說起戰友,突然沒有聲音了,嘴角顫動,眼淚一顆顆往下掉。午后炎熱,蟬聲陣陣,小屋里靜得出奇。過了好一會兒,老英雄才平復情緒,說:“和他們的犧牲相比,我做什么都是應該的!”硝煙彌漫九死一生當時間回到1948年11月西北野戰軍猛攻蒲城永豐鎮那一天,人人都會感嘆攻城之艱難。張富清還記得,部隊從下午四五點開始發起進攻,但久攻不下,死傷無數。永豐戰役,關系到能否徹底打敗胡宗南的戰術,關系到能否解放大西北,進而支持淮海戰役。戰事膠著,必須要上突擊隊!24歲的張富清雖然參加解放軍只有半年多,卻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突擊隊員了。當年6月,他在壺提山戰役中帶突擊隊炸毀一座敵人碉堡;7月,在東馬村,他帶突擊隊掃清外圍,占領碉堡。人人都知道,這個小伙子專挑最危險、最艱巨的戰斗任務。71年后,當他在悠長的午后回憶起年輕時的心境,只記得一個信念:“我想入黨,想向黨靠攏,所以每次戰斗前都報名參加突擊隊。”永豐城前,炸碉堡的突擊任務就這樣交到了他手上。·張富清年輕時的照片。新華社發入夜,張富清帶著兩名戰士向永豐城摸去。三人各背四五十斤重的戰備到了城墻下,“必須往上爬,手指頭全是血,摳著城墻爬出來的,也不覺得痛,只知道要爬上去才能完成任務。”71年光陰沒有抹去張富清的記憶,他還能想起那一夜的點點滴滴。“爬上城墻后,我四處觀察了下,然后就跳進城了。”這一句話如今聽來輕松,那時卻是炮火連連的戰場環境。張富清的右耳在戰場上炸聾了,牙齒也因為炮彈落在身邊而全部震掉。但當時,他顧不上這些,第一個跳進城。當他貓起身來想尋找戰友時,卻被敵軍發現,幾把刺刀唰地圍了上來。張富清下意識地端起槍掃射,趁亂打死七八個敵人,突出了重圍。“我趕緊往前跑,其實也是爬,趴得很低,爬到了碉堡跟前。”戰場上,時間就是生命,張富清匍匐在地,試圖挖開土層埋炸藥。哪知碉堡前的土層相當夯實,一雙手根本挖不動。他急中生智,解下刺刀刨出一個坑,然后把8枚手榴彈捆在一起,拔掉火線,碼在坑里,壓上炸藥包,再把土層堆上增加重量。做完這些,張富清才趕緊跑開,只聽見轟地一聲,碉堡炸飛了。“第一個碉堡炸開后給了我很大信心,我沿著城墻跑,跑到第二個碉堡前,用一樣的方法把這個也炸了。”來不及喘口氣,張富清就遭遇到了敵人。幾個回合下來,他的子彈打光了。“我就用敵人的槍打。”每一分鐘,都是生死存亡的考驗。張富清堅持下來了,等到部隊攻進城找到他,已經天亮。“到這個時候我才覺得筋疲力盡,爬都爬不動了。”癱倒在地時,張富清才發現自己渾身是血,頭頂劇痛。他想起來,跳下城墻突圍時,他像是被人猛擊了頭頂。這時一摸腦袋,他才知道子彈擦過,頭皮被削掉一大塊,流到臉上的血都已經干了。死神擦肩而過!·張富清珍藏了幾十年、補了又補的搪瓷缸。新華社發“和犧牲的戰友相比,我已經很幸運了”在硝煙彌漫的戰斗歲月中,張富清跟著部隊從陜西一路打到新疆,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、二等功一次,被西北野戰軍記“特等功”,兩次獲得“戰斗英雄”榮譽稱號。“彭德懷同志曾經拉著我的手說‘你是個好同志’,王震同志親自給我戴過軍功章……”張富清從來沒有向家人提及這些榮耀的瞬間,他的《報功書》,他的“人民功臣”獎章,他的立功登記表,都收進了一個破舊的暗紅色皮箱。大兒子張建國帶《環球人物》記者去找這個箱子時,先小心地問過父親能不能看。“這是他的寶貝,我們從小就不讓碰,也不知道箱子里到底有些什么,還是你們媒體報道了我才知道箱子里有軍功章。”張建國一邊拿箱子一邊問母親孫玉蘭:“媽,鑰匙在哪?”箱子打開,泛黃的《報功書》上滿是歲月的褶皺,但“在陜西永豐城戰斗中勇敢殺敵”“特等功”“實為貴府之光、我軍之榮”等字跡依然清晰如昨。張富清不說話,眼里閃著光。過去的60多年,他選擇深藏功與名,只做“自己該做的事”,以至于兒子都不知道他是戰斗英雄。·張富清把戰爭年代獲得的獎章一直收藏在破舊的皮箱中。侯欣穎/攝1955年,當國家需要軍人學習新技能服務地方建設時,張富清收起軍功章,含淚告別軍營,申請了去最艱苦的地方。他從來不知道湖北來鳳在哪里,不知道來鳳的山有多高、路有多遠,只聽說這里很窮,他就來了。妻子孫玉蘭還記得,因為路途太遠、工作太忙,整個50年代,他們只回過一次老家,“路上要走四五天”。從地圖上看,這里是湖北的“牛角尖”,與四川、湖南交界,是土家族的聚居地。張富清就帶著妻子在這人生地不熟的“牛角尖”上扎下根來。他沒想過條件好不好的問題,只是想著“建設需要”,就這么一直干下來了。從糧油所到三胡區,再到卯洞公社、外貿局、建設銀行,張富清經歷過一些跨度很大的崗位。老同事董香彩至今都佩服他用不完的精力和始終投入的工作狀態,評價道:“他的奉獻精神,沒有人能做到。”可是張富清認為自己只是“做了該做的”。他說這話時淚流滿面,反復告訴我:“和犧牲的戰友相比,我已經很幸運了。我還活著,還能有什么要求?”張富清帶著這樣的心情默默奉獻了60多年。每一次面臨人生選擇時,他都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,照顧他人的利益,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。1975年夏天,大兒子張建國高中畢業,恩施縣城有國企招工,張建國符合要求。可是,張富清二話沒說給兒子打包了行李,要他去條件最艱苦的雜貨溪林場當伐木工,響應“知識青年上山下鄉”的號召。董香彩那時住在張富清家樓上,他回憶起張建國第一次從林場回家的情景:“衣服都被樹木劃破了,回來話都說不出,光顧著吃飯,是餓的啊。”上世紀70年代,機構精簡,張富清主動把妻子從供銷社的崗位上精簡下來。孫玉蘭不服氣:“我又沒有犯錯誤,你哪么要精簡我嘛?”張富清只是好言勸解:“你不下來,我就不好做別人的工作了。”那時候,他們一家六口人,餐餐喝粥。孫玉蘭只好去縫紉廠幫工,補貼點家用,給孩子們做新衣服得以年為單位做計劃。來鳳縣的干部悄悄告訴記者:“孫奶奶沒有職工身份了,也就沒有退休金,加上她身體不好,看病吃藥都報銷不了,家里負擔很重。”現在,孫玉蘭心臟搭有6個支架。·張富清和老伴在家吃晚飯。新華社發只有“新的戰斗任務”能說服他從2018年12月退役軍人信息搜集工作中發現張富清的英雄事跡到2019年獲得“共和國勛章”,他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。但當《環球人物》記者來到張富清家里時,仍然有感動直擊心底。軍功章的故事,張富清藏了近70年,他從不以英雄自居。董香彩還記得40多年前和張富清在卯洞公社工作時,二人時常一起去山里的聯系點。來鳳的夏天悶熱潮濕,太陽照著更是暑氣難當,張富清卻每天戴著帽子。董香彩好奇過:“夏天帶帽子干什么?不熱嗎?”張富清笑一笑:“還是戴著好,不然一吹風就頭疼。”他沒說原因,這是永豐城一役中子彈擦過頭頂留下的后遺癥。戰場上留下的傷,滿身都是,但除了孫玉蘭沒人知道。就連張建國也說不出那些傷:“只知道父親是當過兵打過仗受過傷的,但他沒告訴過我們有哪些傷。”孫玉蘭也一句話帶過:“頭上身上都有傷,耳朵也是,他不讓說。”只有向家人、同事反復打聽才知道,張富清年輕時就沒了牙齒、右耳聽力受損、一到變天就頭疼得厲害、腋下和腿上都有槍傷及刀傷。·張富清在家看書學習。新華社發60多年來,張富清把這些戰傷連同軍功章一起藏在心底。如今,他卻要向蜂擁而至的媒體一次次講述,因為這是“新的戰斗任務”。2018年年底,當媒體記者第一次找到張富清時,他一口拒絕了采訪要求。在他心里,戰斗經歷和工作經歷“只是一個共產黨員、一個革命軍人該做的事情”。面對媒體的一再要求,二兒子張健全只好去“哄”老人:“這是組織上來人了解情況,是公事公辦。”張富清的故事這才首次被湖北當地的媒體報道出來。在報紙上看到自己名字的張富清一下怒了,問兒子:“不說是省里來人嗎?咋還見報了!”最后,還是媒體人支了招:告訴老爺子,你今天把自己的事跡講出來,讓媒體宣傳出去,就是和平年代給黨和人民做的新貢獻。這個理由勸服了張富清,從此后,他把接受媒體采訪當作完成新的戰斗任務,無論多累,也沒有半個不字了。大音希聲,唯有最堅定的信仰、最質樸的情懷才能書寫張富清的名字。他如此稀有,如此珍貴,用行動捧出了一顆赤子之心。英雄,一路走好!總監制:呂鴻監制:張建魁主編:許陳靜編審:蘇睿

  吳夢麟先生訃告我國著名考古、文物、金石專家,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吳夢麟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26日凌晨四點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去世,享年85歲。吳夢麟先生于1937年12月生于山西省定襄縣。從晉入京,學而有成。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,分配至北京市文物工作隊。隨后一生致力文物考古事業,先后在北京市文物管理處、市文物局、市文物研究所、市古建研究所、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等單位供職。五十余年來一直從事北京市的考古發掘、文物保護和博物館研究工作。一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考察與測繪。參與國保和市保單位的考察、整理檔案工作。比如房山萬佛堂孔水洞、昌平銀山塔林等地。參加國家文物局組建的“京津唐地震小組”。80年代初又組織參與慕田峪、沿河城、黃草梁長城調查,并用考古方法進行發掘測繪設計。1985年參與籌建市古建研究所。二、拯救與保護文物。她擔任古書、文物清理小組秘書,整理的檔案為中國文物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物資料。1979年,她參與文管處修復利瑪竇與外國傳教士墓地,運用考古方法解決工程難題,墓地按原狀恢復后,得到國內外好評,實現了“文物外交”的重要作用。1987年參加倫敦“城市規劃與文物保護”會議,受到參會國代表的特別關注。三、專題專項的研究與成果成績斐然。早期論著多以編寫保護單位檔案說明或勘察報告為主,《中國大百科全書(文物博物館卷)》、《今日北京》等均有她撰寫的條目。撰寫了《北京古建震害》,并參加編寫《中國唐山大地震》古建震害部分。主持《中國音樂文物大系·北京卷》中北京地區音樂文物的搜集工作。撰寫《北京地區基督教史跡研究》、《北京“三山五園”石刻文化》、《房山石經題記整理與研究》(全三冊)等著作,為我國文物、石刻文獻學做出了突出貢獻。主編《北京文物精粹大系·石刻卷》,發表《房山石經述略》、《北京宮殿陵寢采石》、《“平則門”匾考》等論文多篇。此外參與撰寫了《中國石刻通論》、《中華文化通志·喪葬陵墓志》等。四、畢生傾情房山石經研究,“退而不休”。吳夢麟先生自北大畢業后即關注房山石經的考察研究工作,六十多年來曾數百次到云居寺、石經山考察,為“北京的敦煌”房山石經傾盡心血。耄耋之年,還編纂完成了國家十三五古籍出版規劃《房山石經題記整理與研究》(三卷本),由文物出版社出版,成為房山石經研究的集大成著作,備受學界關注。她退休后仍然活躍在文物保護和研究的陣線上,注重與北京市各區縣文管部門及兄弟博物館的聯系,與業務人員交流切磋,培養后學,積極宣傳北京文物,不遺余力。擔任國家文物局《中國文物地圖集》的編委和特邀編輯,并多次受邀前往大學授課,在社會層面舉行科普講座等。吳夢麟先生一生博學篤志,切問近思,對中國各地文物情況超然遠覽,奮其獨見。特別是京華文物,更是殫精竭慮,爬梳剔抉,信手拈來,參互考尋。“云中白鶴,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。”吳夢麟先生言為士則,行為世范。質樸為人,率真做事!有澄清天下之志,更具厚德載物之質。學界同道無不為之敬仰!對后生傳道授業解惑,果行育德!吳先生的去世,是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文博界的重大損失!遵照本人遺愿,喪事從簡。謹此訃告,并表達對吳夢麟先生的深切懷念和由衷敬意。吳夢麟先生千古!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2022年12月26日

  選擇哪種技術路線,需慎重考量打開手機GPS,開闊環境下,導航定位的精度可達到4.9米。中國最新一代的導航系統北斗三號全球定位精度優于4.4米。但任何一個定位系統都不是萬能的,比如,現有導航系統仍會在立交橋等復雜路況下“迷路”。近日在《新時代的中國北斗》白皮書發布會上,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稱,2035年前,中國將建成新一代北斗系統,其中考慮納入低軌衛星,通過高中低軌的星座融合,提供一張覆蓋全球的高精度時空網。根據軌道高度不同,人造衛星分為距地面高度3.6萬公里的高軌道地球同步衛星、2000~3.6萬公里的中軌道衛星,以及500~2000公里的低軌衛星。相較中高軌衛星,低軌衛星體積小,數量更多,組成的衛星星座成本低、抗毀性強,還可以補充和增強現有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(以下簡稱“GNSS”)。衛星可用于導航、通信、遙感等服務。過去幾年,以SpaceX、OneWeb為代表的商業航天公司入局,帶動低軌通信衛星加速發展。如今,低軌衛星與導航結合,也開始成為世界各國導航公司、航天局競逐的賽道。2021年10月17日,在貴州貴陽市舉辦的2021全國科普日“中國飛天夢”中國航天科普巡展上,人們參觀“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”模型。圖/中新低軌導航何以受追捧?目前,美國的GPS、俄羅斯的格洛納斯、中國的北斗、歐洲的伽利略等GNSS,全都聚集在中高軌。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袁洪看來,低軌導航衛星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,是不斷提升衛星導航定位精度的慣性需求。“回看衛星導航技術發展史,其精度從最早的百米級提升到米級,現在可以達到實時分米級。隨著近年來低軌衛星制造和發射成本的大幅降低,人們會想,是否可以使導航衛星的定位精度達到更細微的厘米級。”他說。衛星定位有三個指標,即速度、精度、完好性。現有GNSS并不完美,因衛星高度距離地面超過2萬公里,信號傳輸至地面會減弱不少,假如遇到遮擋,定位時效也會變慢,而且,GNSS無法實現室內和水下定位。“低軌衛星如果能播發獨立的測距信號,就具備了獨立定位導航能力,對GNSS是有益補充。”武漢大學國際衛星導航服務組織(IGS)分析中心副所長李敏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。衛星導航系統包含三部分:導航衛星、地面站和用戶終端。不同于GPS的地面站遍布全球,中國北斗系統的地面站大多建在國內,需要通過星間鏈路實現全球觀測與運行。多位受訪者提到,低軌衛星能覆蓋全球,可以作為空中監測站,提升北斗的全球服務性能。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,北斗三號系統2020年7月正式建成開通,并向全球提供服務。一般來說,至少要4顆衛星的信號才能確定位置坐標。低軌衛星離地面更近,要覆蓋全球信號,所需衛星數量遠超于中高軌。衛星數量越多,定位越精準。如果要進一步提升衛星導航定位的精準度,就要運用導航增強技術。現有導航增強技術分為兩種:星基增強和地基增強。地基增強,即在地面修建基準站,輔助修正衛星信號誤差,需要密集布設,而且,難以覆蓋海面、沙漠等區域。據不完全統計,美國不同部門圍繞衛星導航共建超過2000個基準站,北斗在國內也有2000多個地基增強系統。低軌導航增強是星基增強的一種方式。“傳統的地基增強,沒有增加信號源,只是增強了信息處理信號。低軌導航增強能增加信號源,提高定位精準度,在一些山區火災等救援場景中可發揮作用。”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測繪遙感專家李德仁向《中國新聞周刊》介紹說。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銳志介紹說,“如果低軌衛星信號發射功率增強一些,在體育館、高鐵站、機場等單層屋頂空間能穿透屋頂,就可以解決北斗系統的室內定位問題,這需要在現實中進一步驗證。”目前,GNSS使用的高精度單點定位技術,一般要花費20~30分鐘,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,如果采用低軌導航增強,仿真驗證中,耗時約1分鐘。低軌導航更大優勢不在于民用,而是應用于軍事和物聯網等場景。歐洲航天局低軌衛星PNT的研究負責人萊昂內爾·里斯曾感慨,導航衛星的成功應用,“激發了未來十年內更苛刻的市場需求”。如無人駕駛汽車、輪船或無人機,智慧城市、工業物聯網等場景的出現,對衛星定位的需求正從目前的米級上升到厘米級,且需要在室內外都能隨時獲得可靠的信號。PNT(positioning,navigation,andtiming),即定位、導航和授時,是人類獲悉時空位置的關鍵技術。日常生活中的導航定位、校準時間,以及在國家安全等領域,PNT都發揮著重要作用。2021年,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布的《對更具彈性的國家PNT能力分析》的報告中提到,GPS系統正面臨著多種威脅:針對太空系統的核戰爭、太陽風暴等極端天氣、大規模網絡入侵等,較小威脅包括對局部地區或部分城市GPS信號的干擾等。袁洪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,假如GNSS在戰爭等特殊時期被摧毀,低軌衛星是唯一普適性的替代手段。低軌衛星建設和發射成本遠低于中高軌衛星,即便部分被摧毀,也能快速補網發射,“從這一角度講,打造低軌導航衛星,是非常必要的”。新舊技術的復雜博弈在《新時代的中國北斗》白皮書發布會上,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表示,構建高中低軌的導航星座,“技術上進行了很好論證,方案也是完善的”。據袁洪了解,經過長期研討和論證,低軌衛星導航一定會納入到國家層面的導航定位服務體系中來。但未來低軌衛星導航到底采用什么樣的服務模式、選擇哪種技術路線,要慎重考量。低軌導航系統的技術,與中高軌有諸多差異。以時空基準為例,這是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技術,衛星定位時,衛星、地面站、用戶接收機的時間必須同步才能精準推算出距離,導航衛星軌道位置也要被精確測算。星載原子鐘是時空基準設計的重要設備,能提供極其穩定的時間頻率基準信號,但精度要求極高,制造難度非常大,曾是北斗的“卡脖子”技術,2007年,國內研制出國產原子鐘。袁洪等人在相關研究中指出,中高軌星載原子鐘的功耗、尺寸、質量和成本難以適用于低軌衛星。如何依賴現有GNSS建立低軌衛星的時空基準,是業內研究的熱點。另外,頻率資源是人類發展空間業務的基礎,但國際電聯為衛星導航業務劃定的頻率范圍有限,現有導航頻段已十分擁擠。“相較導航頻段,低軌通信業務擁有更豐富的頻率資源。”袁洪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,在低軌通信業務上疊加一些導航功能,讓導航占通信的一些“便宜”,可以變相解決導航頻率資源短缺的難題,這也是低軌導航發展的潛在出路。“可以將低軌通信所占用的頻率理解為一列火車,每節車廂中裝載著不同用戶的通信業務。通信業務未完全占據的車廂空隙,穿插一些導航業務,即能實現一定的導航服務功能。”袁洪解釋說,低軌導航占用通信的頻率資源,并不一定會明顯影響通信業務的質量。如何采用導航頻率資源,袁洪介紹,一種方法是,低軌導航系統在既有GNSS信號的頻率發播導航信號,但這會存在干擾現有中高軌GNSS信號的風險;另一種方法,選擇與現有GNSS信號相鄰的頻段,用戶終端天線和射頻稍加改造,即能適應低軌導航信號接收。目前,國內相關單位對后一路線已有針對性考慮。有專家認為,采用低軌導航增強,會與現有技術激烈競爭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曾表示,低軌衛星系統是未來中國北斗的發展方向,但同時,不能忽視現有基礎設施的建設。低軌衛星系統,必須有高、中軌導航衛星及地基增強系統的支持,才能保證更好的定位精度以及穩定性。李德仁提到,針對現有GNSS的不足,各國都在研究應對方案。一種途徑是對衛星導航增強;另一種,即不依賴衛星導航系統定位,而是通過視覺、聽覺等傳感器定位,組成空天地一體化的智能服務系統。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低軌衛星并非新概念,但因制造與發射成本長期居高不下,一直未有發展。1963年,美國海軍研制的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——子午衛星系統,便是在約1100公里高度的低軌運行,但數量僅有5~10顆,精確定位耗時長,精度受限。1970年代,美國和蘇聯轉而選擇中軌道衛星,用更少衛星實現快速定位,才有了GPS和格洛納斯系統。1998年,低軌衛星再一次受到關注。1991年,摩托羅拉成立了子公司銥星,開展“銥星計劃”,由66個低軌衛星提供地面通信服務。1998年,“銥星計劃”正式運行,但因設備和通信價格昂貴,在與2G的競爭中敗北。2000年后,銥星公司先后經歷破產、被收購又“滿血復活”,之后長期服務美國軍方,慢慢淡出大眾視野。直到2015年,SpaceX首席執行官伊隆·馬斯克宣布推出“星鏈計劃”,發射低軌衛星星座,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。此后,低軌衛星建設成本大幅下降,由“奢侈品”變為平價“消費品”。袁洪稱,如今制造和發射低軌衛星,單星成本低至百萬美元量級。此外,低軌導航衛星的導航載荷借鑒了中高軌的成熟技術,進一步降低了建設門檻。2016年,銥星公司演示了基于衛星授時與定位的導航服務技術,證明低軌衛星可作為GPS的替代方案,引發全球關注。袁洪記得,這一年前后,國內開始論證,PNT體系下納入低軌衛星導航服務的可能性。2018年,袁洪所在的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團隊,設計研發國內首個低軌衛星的北斗信號增強試驗。同年,武漢大學發射“珞珈一號”,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和航天科技集團先后發射“虹云工程”和“鴻雁”低軌試驗衛星。此后,國內相關國企、商業航天公司,陸續推出低軌導航星座規劃。2021年,國資委出資成立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星網集團”),也將低軌導航作為重要業務方向。2019年,美國完成新一代銥星系統發射部署。通信業務外,銥星系統可輔助GPS實現室內和峽谷地區的定位導航。歐洲航天局在對低軌導航衛星概念研究多年后,近期也宣布進一步開展在軌演示,補充伽利略系統。低軌衛星的發展,也使得軌道資源越發擁擠,并將面對不斷提升的碰撞風險。低地球軌道正進行一場激烈的太空“圈地運動”。SpaceX已在低軌發射了3000多顆衛星,馬斯克的野心是未來共發射4.2萬顆。此外,競爭者中還有OneWeb、亞馬遜、波音、銀河航天等多個“玩家”。星網集團也計劃未來將發射12900余顆衛星。“原來的衛星發射軌道高度高,設計得更精密,壽命也更長。而像‘星鏈’的衛星,三五年就可能會淘汰。如果低軌有幾萬顆衛星,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衛星失效,不受控后帶來安全隱患。”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孔得建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。“如果兩顆衛星發生撞擊,造成衛星解體,會產生多個碎片,碎片又將進一步增加碰撞風險。最終,近地軌道會被碎片充滿,所有低軌系統不再有安全運行的空間。”袁洪表示。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空間項目經理盧辛達·金接受BBC采訪時也提到,如果碎片太多,“我們也可能無法穿過近地軌道,進入導航衛星和電信衛星所在的更高處的軌道。”孔得建介紹,目前國際上對于低軌衛星空間交通管理,出臺了一些管理規定、監管指南等,但都不具備法律效力。2017年,美、俄、日、歐、中等11國航天部門組成的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,起草了《對低軌巨型星座的聲明》,在低軌星座部署高度、高度間隔、在軌年限、衛星數量等方面提出建議,比如部署在500公里高度時,對空間碎片環境的影響最小等。這對于各國規范低軌星座的部署和運行有指導意義。當前,美國、中國等都已頒布相關管理措施。“目前發展低軌導航,關鍵是如何以更低成本,達成更好的服務性能。最終得到能夠落實的解決方案,技術上不見得是‘最優的’,但一定是得到各方認可的方案。”袁洪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。發于2022.12.26總第1074期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雜志雜志標題:北斗考慮納入低軌衛星,導航能否不再“迷路”?記者:楊智杰